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适应河南文化建设发展研(4)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5 1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打破校内外壁垒,使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与区域建设相适应 张青的《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一文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

(三)打破校内外壁垒,使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与区域建设相适应

张青的《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一文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区域性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相应地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不同要求”。因此,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计要立足学校、面向地方。

针对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尚未形成清晰的模式与策略的现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应与政府文化政策相契合。建议高校相关专业关注政府文化相关政策引导,加强高校与文化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政府单位或大型企业的合作。如2018年河南省文化工作要点在文化产业方面的重点任务有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创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等。高校应切实从政府政策导向中把握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河南省关注的区域和重点,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企业或政府对接,发挥高校智囊团和输送人才优势,为高校培养适应当地文化发展的人才提供着眼点和重点。2018年河南省文化工作重点中“推动郑州、洛阳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探索实践扩大文化消费”以及“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支持河南博物院、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试点单位与各类市场主体对接合作,有效推进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各省辖市开展文创产品开发探索”等建设性意见,可以鼓励高校师生进行相关对接。加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

总之,文化相关人才培养工作要想突破局限、适应当地文化建设需求,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专业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指出,“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实力相对较强,但河南在以内容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相对薄弱”。河南省文化产业要想成为支柱型产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对文化综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等方面相配合。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作为个案来研究,试图探索河南省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路径。一、河南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以每年20%的增速来发展。河南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文化资源大省并不等于文化强省。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河南省要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智力,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文化建设抓住人才便是抓住了生产力。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日渐成熟,拥有高薪引力或创新活力以及竞争优势,对河南文化产业人才的虹吸效应一直存在。河南地处中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对于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投入相对偏少,必然导致有限的高端文化人才外流。当前,河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文化发展需要来看,依然存在着不足,与其他发达省份以及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7年河南省人才才市分析报告》显示,河南省2017年人才需求总量为167.71万个,人力资源需求略大于供给。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力,其中本科和硕士比重有所增加。以郑州市为例,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比重为69.34%,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类等文化科技类人才占职位总需求的10.06%。但是在基层,各乡镇配置文化人才“专人不专干”,“基层文化协管员”在河南仅仅是个别地区较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或很少有补贴,所以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人才缺口很大。由于河南地处中部地区,没有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才工资收入、待遇并不高,在人力资源引进上并没有足够吸引力,因此当地高校是人才的重要来源。二、高校文化人才培养的弊端目前,河南文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在人才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培养成为主要途径。但是,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存在弊端。(一)学校教育与区域文化市场不适应姚伟钧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一文指出:“由于高校没有及时跟上国家政策调整和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对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清晰,还未建立起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与其他专业趋同化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没有根本上解决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缺少的现实问题。”高校教育与市场环境需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产学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很难与市场挂钩。目前,高等院校招聘的教师大部分要求高学历或侧重于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基本或很少要求企业或专业相关实践经验。以某高校引进优秀博士为例,要求符合下列三项之一:(1)海外知名大学毕业或具有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经历,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奖励。(2)主持国家级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理科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SCI二区发表论文2篇以上;人文社科类博士在CSSCI来源期刊 (不含扩展板)独立发表论文3篇以上;工科类博士在SCI二区发表论文1篇,或在SCI发表论文2篇以上,能够对学校转型、应用学科发展起到领军或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大多数引入人才要求的是较高的科研能力,而非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2004才设立的新兴专业,学科归属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缺乏高学历师资储备,因此尚未形成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现有师资队伍中有很多都是从哲学、文艺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转过来的,或是半路出家,个别学校甚至将平时课时不足的“闲置”师资拉进来。这些教师的学科背景可能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但由于学科转向,容易受到原有专业定式思维的影响,也没有系统的知识积累。很多教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缺乏了解,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应用的大背景下,实践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仅仅是在学生实习期间需要找个单位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仍然选择自主实习。以洛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8届毕业生实习为例,由于企业未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全班42个学生在实习期间,有19名学生在“牡丹文化节”景点担任讲解或引导员等基础性工作,半年实习实际为期一个月,人数接近班级全部实习生的1/2;有10名同学由于某教师的关系,到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占比接近1/4;有3名到自创公司内实习,占1/14;自主选择实习公司的有10名,约占总人数的1/4。这种比例导致学生实践回来学到的知识不同,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很难培养出专业相关的高质量人才。(二)文化专业设置五花八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教育在培养创新类人才方面饱受诟病,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在高校的设置五花八门。2004年,国家试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 (学位[2011]11号),正式将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以此为依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包含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以洛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专业设置为例,管理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创意型的戏剧影视文学设置在文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设置在传媒学院,设计学设在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设在音乐学院,美术学设在美术学院;市场经营型的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等设置在商学院。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分散在各个学院,各学院各自设置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不兼容,很难形成统一的培养模式。(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没有形成系统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是高校学科建构机制自觉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直接体现。但是,相关学科建设远未成熟。马凤芹、王凌霞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一文认为,“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包括管理型、创意型和市场经营型三种类型,目前高校人才资源供给难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应整合高校教育资源,面向文化产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身定制,构建有层次的培养网络”。但是,高校培养人才离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一,学科自身建设没有形成系统。以个人从事教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培养的是既懂文化又懂管理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而学习课程却分成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两个方向,且大多以基础性课程和灌输知识为主,并不十分突出某个方面的文化和管理。以文化产业管理大一大二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有文化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文化产业概论、艺术概论、东西方文化概论、文化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文化消费心理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美学概论、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知识产权、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大三的课程分成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两个方向,各自有8门方向课作为支撑,由学生任选,并不限制集中于一个方向全修,而是以修完学分为目标,导致学生在方向上并不能形成系统,而是两方向都一知半解。其二,专业之间没有形成系统。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个学校相互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在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面,洛阳师范学院涉及历史文化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传媒学院、旅游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文科和艺术类院系。其中,历史文化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遗产为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侧重于文学创作和编排,音乐和美术侧重于自身专业素养,设计学院侧重于技术和唐三彩的实践结合,传媒学院侧重于广播电视人才技能培养,各自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相互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发展思路,仅个别相互交叉的专业有课程类似或相同。在学校与校外文化活动合作的时候,往往是各自寻求相宜的企业或单位,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还有学生在大文化类考研过程中因并不能很好地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而导致失败,这些交流不畅的弊端导致学校资源的重复浪费。三、高校文化人才培养与河南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建议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区域文化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蒋述卓在《高校理应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作贡献》一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高校应该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在理念探索、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作出贡献”。如何培养出能够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创意创新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一)学校人才培养对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要有随动机制高校教育要与河南文化市场人才需求环境相适应。在师资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和引进有实践经历的教师。鉴于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高学历,但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建议高校聘用一定比例的既懂河南文化政策、又有相关社会实践的教学人员,或者聘用一批社会文化产业相关管理人才担任荣誉教授,定期到学校来做讲座或者交流。可以设计适当比例,如教师占80%,具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占20%。如洛阳师范学院在教师情况统计表(表1) 中设计有实验技术人员、双师双能型、工程背景、行业背景等要求。教师更多的需要学校给予培养的机会,建议学校每年定向培养相关教师人才,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师行业背景经验问题。二是注意吸纳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契机,让相关文化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其中,赋予文化企事业单位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参与权和一定的话语权。表1 洛阳师范学院在教师情况统计表?在人才培养方面,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要与区域建设联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如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专业人才以及文化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在河南省文化建设需要大量文化相关人才的背景下,要依托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加以培养。一是课程建设方面,针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涉及不同的学科,加强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建设,课程的理念、内容和实施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互通,突出实用性,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努力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学生实践方面,与从业方向挂钩。高校应尽力与区域内文化产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等提供便利,并发挥积极的就业引导作用。(二)打破专业壁垒,形成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打破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壁垒,科学合理地设计文化产业专业群框架,有利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间的互补和互动,有利于形成学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品牌和优势。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设置分散在历史文化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文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十多个院系,各院系又有独立的专业培养方案,互不交融,这与区域文化建设发展所需的文化相关综合人才相矛盾。因此,学校内部打破专业壁垒,科学合理地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群框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内部实施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群框架设计构想为:在教学上,统筹结合。基于单学科的局限性,在同校内部打破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壁垒,形成教学、实践相互协作和补充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系统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可依托现有的相关专业、师资、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体系等,充分发挥学校已有资源的优势,在各院系各自培养专业专才的基础上,在音乐、美术、体育、播音、设计、戏剧影视文学等创意型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扩展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和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工商管理等课程,弥补专业化强的人才不懂文化产业相关管理和经营方面知识的短板问题;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旅游管理等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在学校内部自由选择某一专业作为第二辅修专业,增强自身文化产业专业素养。建议规定管理类、创意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必修课程可以占到60%~70%,选修课程占30%~40%,实践环节在15%~25%,并真正使学生实践得到实效。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形成艺术学、公共课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之间相互融通,共同建构一个专业和管理相融合的课程框架,真正达到学校内部高度重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办学的效益,降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投入的目的。(三)打破校内外壁垒,使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与区域建设相适应张青的《面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一文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区域性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相应地对人才有不同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不同要求”。因此,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计要立足学校、面向地方。针对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尚未形成清晰的模式与策略的现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应与政府文化政策相契合。建议高校相关专业关注政府文化相关政策引导,加强高校与文化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政府单位或大型企业的合作。如2018年河南省文化工作要点在文化产业方面的重点任务有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创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等。高校应切实从政府政策导向中把握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河南省关注的区域和重点,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企业或政府对接,发挥高校智囊团和输送人才优势,为高校培养适应当地文化发展的人才提供着眼点和重点。2018年河南省文化工作重点中“推动郑州、洛阳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探索实践扩大文化消费”以及“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支持河南博物院、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等试点单位与各类市场主体对接合作,有效推进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各省辖市开展文创产品开发探索”等建设性意见,可以鼓励高校师生进行相关对接。加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总之,文化相关人才培养工作要想突破局限、适应当地文化建设需求,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需要地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设计科学的文化产业专业群。

文章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ysfxyxb.cn/qikandaodu/2020/0715/374.html



上一篇:洛阳师范学院
下一篇:六月的精彩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