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征[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投[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收[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数[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栏[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刊[05/20]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建中元年……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唐会要》) 进入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后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
建中元年……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唐会要》)
进入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后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相关史料记载众多:
北宋时期,运河洛阳段漕运功能得到恢复、加强,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视。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并定都开封。建国伊始,宋太祖就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上生于洛阳,乐其风土,尝有迁都之意”。(《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宝初年,“太祖皇帝将西幸于洛,命修大内,督功役甚急,兼开凿漕河,从嘉猷坊东出,穿掘民田,通于巩,入黄河,欲大通舟檝之利,辇运军食于洛下。”(《洛阳缙绅旧闻记》)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为在西京洛阳举行南郊大礼,宋太祖曾动用5000人开凿从洛阳菜市桥到漕口的35里漕渠,此举不仅恢复了当时洛阳漕渠建设,还为宋神宗时期的导洛通汴工程打下了基础。《邵氏闻见前录》亦记载:“午桥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引雒水,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伊水……以大石为杠,互受二水。洛水一支自厚载门入城,分诸园,复合一渠,由长厦门以东以北入罗门,二水皆入于漕河。”
万艘潭汇嘉猷里,分洛疏伊尽北驰。远引驶风通越货,肇营胜迹在唐诗。(文彦博:《文潞公文集》)
古来无奈洛阳尘,兴属今朝谁与亲……波声有喜咸通汴,云影相随直到秦。(晁说之:《景迂生集》)
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5月18日,市民在位于河南洛阳市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参观复原的隋唐时期新潭码头。黄政伟摄/光明图片
狭义上讲,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供水等。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组织开凿了人工运河——邗沟,其目的是沟通南北、便于当时的吴国北上争霸。世界上著名的运河有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恢复:北宋时期的运河洛阳段漕运
(大中五年二月),漕米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旧唐书》)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隋唐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正是因为隋唐大运河的兴旺,处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由此开启了洛阳城与运河之间的历史叙述。
小结
隋唐大运河之于洛阳有着巨大的意义,没有当时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地位,隋唐大运河也就没有了核心和灵魂,其沟通南北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大运河和洛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会大幅减弱。隋唐大运河不仅为当时的洛阳输送养料,更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洛阳的千年古都地位。
唐朝后期中央与藩镇之间壁垒森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藩镇严重阻碍了江南粮食漕运通道。《旧唐书·张万福传》记载,李正己叛乱后进驻江淮,阻断了朝廷漕运的通道,朝廷最终是依靠名将张万福之威,漕船才勉强通过涡口。对于唐后期隋唐大运河漕粮减少甚至断绝的情况,经济史家全汉昇先生总结了六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末乱军劫掠漕运的粮食;二是乱军占据运河沿岸要地,据淮口,漕运断绝;三是运河官员贪污腐败影响运河粮食的漕运;四是咸通年间造船质量下降,偷工减料致使船只易坏,漕运遂废;五是唐末农民起义导致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缺乏,漕运断绝;六是唐末藩镇割据,运河无法实现沟通南北的功能。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隋唐大运河其中的一段,这一时期的洛阳段漕运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直至一度断绝。
唐中后期至五代,洛阳所处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各方混战的主要战场之一,遭到战火的蹂躏也最为严重。诚如唐代宗时刘晏就说过:“东都凋敝,百户无一存……起宜阳、熊耳,虎牢、成皋五百里,见户才千余,居无尺椽……兽游鬼哭”(《新唐书》)。曾经繁华的洛阳城由此变得满目疮痍。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迅速占领了包括东都洛阳在内的大片地区。黄巢之后,“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仅存坏垣而已。全义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资治通鉴》)此时的洛阳只剩下残垣断壁,人烟稀少。五代时期张全义任洛州刺史,“时洛城兵乱之余,县邑荒废,悉为榛莽,白骨蔽野,外绝居人。洛城之中,悉遭焚毁。”(《洛阳缙绅旧闻记》)五代时期的洛阳先后成为后梁、后唐、后晋诸王朝的都城。虽然张全义经略洛阳40余年,洛阳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再也难以重振往昔之盛。
文章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ysfxyxb.cn/zonghexinwen/2022/082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