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05: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都洛阳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社会文化中体现为日本国民对洛阳这个名称产生的向往和亲近感,在学术界则体现为“日本洛阳学”的形成。文化史学家内藤湖南1894年提出的“文

古都洛阳在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社会文化中体现为日本国民对洛阳这个名称产生的向往和亲近感,在学术界则体现为“日本洛阳学”的形成。文化史学家内藤湖南1894年提出的“文化中心移动说”将洛阳定位为中国最早的文化中心,影响深远。伴随着日本近代学术体系的建立,以洛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化具有自发性、全面性的特征,在一些领域甚至显现出局部系统性。作为系统考察日本洛阳学现象的第一步,有必要梳理和明确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形象。

一、日本社会文化中的洛阳印记

(一)京都的别名

洛阳是京都的古名与雅称,其渊源可追溯到9世纪末。日本的宫室、都城的源流都出自中国,模仿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意识非常强,其中以平安宫和平安京最为著名。[1]日本学者认为《帝王编年纪》中桓武天皇时开始有东京左京、唐名洛阳,西京右京、唐名长安的记载,10世纪后期“左京=洛阳、右京=长安”的说法开始固定下来。[2]虽然平安京的都城布局、内部形制等主要模仿长安,命名却多来自洛阳。据王仲殊考察,左、右京中大约有13个中国式坊名,其中铜驼、教业、宣风、淳风、安众、陶化、丰财、毓财8个坊名仿自洛阳,除了应天门以外,宫城的上东门、上西门之名也仿自汉魏时代的洛阳城。[3]

受环境地形、形制布局等因素影响,右京部分荒废不用,“洛阳”成为京都的别名一直保留下来。江户初期画家狩野永德留下著名的屏风画作品《洛中洛外图》。建筑学家认为“为特定空间制作的洛中洛外屏风不只是现代人眼中的一幅装饰‘画’,也是在室内营造出的一种‘以小观大’的幻境,足以透视出时人对于理想城市风景的一般印象”[4]。日本之所以用洛阳命名京都,连宫城建筑命名也完全照搬汉魏时代的洛阳建筑,显然是源于对大陆文明的向往,试图将古都洛阳作为理想的都城进行全方位的复制。

(二)龙门样式

一般认为佛教最早正式进入日本是崇佛派苏我氏在自宅中供奉佛像,这成为日本佛寺营造的滥觞(1)佛教经百济王朝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据《日本书纪》记载,大约在钦明十三年(552);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在538年。。日本最早期的佛寺飞鸟寺、法隆寺、四天王寺等,伽蓝配置都与洛阳永宁寺的伽蓝配置一致,体现了北魏风格。飞鸟寺中金堂供奉的本尊释迦铜质坐像建造于606年,1400多年来虽然多次损毁,除头部和双手之外都曾经过修复,但从雕塑整体来看,与龙门宾阳中洞本尊的密切关系清晰可见,龙门佛像被称为飞鸟佛像的母胎[5]27。据此可以推断北魏文化是日本飞鸟文化的源头之一。

制造飞鸟大佛的鞍部止利,其祖父是从百济移居日本的司马达一族,这个家族后来专门从事佛像制作,留下大量造像和建筑,形成止利派风格。著名的法隆寺金堂本尊释迦三尊像也是止利派的作品。这种风格较之肥体、薄衣的云冈样式,更接近长脸、瘦身、厚衣的龙门样式,特点是眼睛呈杏仁形状,唇边隐约露出古朴的微笑,长长的耳垂上没有开孔等,与洛阳龙门北魏时期佛像的亲缘关系清晰可辨。佛衣采用的是中国式的“通肩”设计,用圆润弯曲的线条来刻画衣纹,上衣襟张开,襟边沿上斜穿,掩盖住左肩和右腋的内衣,且可以看见衣裙带子的结头,这是印度佛像所没有的,是中国的独创。[6]止利派造像的另一大特色是结跏趺坐的下面拖出长长的衣裙。衣裾垂于座前的“悬裳座”最早出现于云冈石窟,在龙门石窟时发展成熟。厚重的衣裙上强化了装饰性刻画,属于中国北魏“褒衣博带”类型,形成类似云纹的浮雕,这种佛像造型显然是学自中国北魏后半期的“龙门样式”。[7]此外,佛像手足指间有缦网相连、犹如水禽的脚蹼这一北魏造像的典型风格也体现在止利派造像中。龙门样式通过止利派造像,成为日本古典佛像的典范。

武则天在洛阳造大佛铜像通天浮屠、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石像的崇佛行为,被日本圣武天皇(701—756)效仿,752年他举全国之力在奈良以东(现东大寺的位置)也筑造起巨大佛像。东大寺大佛以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卢舍那大佛坐像为原型,高达14.9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镀金铜像。洛阳与日本的佛缘不止于此,因请鉴真东渡而著名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的。他们在洛阳福先寺受戒并修行三年,736年请福先寺僧人道璿赴日弘法传戒。当时住在福先寺内的印度僧人普提仙那也一同来到日本,在奈良大安寺宣讲戒律。先于鉴真赴日的道璿是首位获日本天皇敕请的唐僧,为华严宗、禅宗、律宗各佛教宗派东传日本做出巨大贡献。东大寺大佛的开眼仪式由普提仙那主持,道璿担任咒愿师,这两位历经万难从洛阳来到奈良的高僧,从东大寺大佛身上看到了龙门卢舍那大佛的影子。从北魏到隋唐,洛阳佛教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特别是龙门石窟造像,不仅是日本古代佛像的源流,也是飞鸟时代日本吸收大陆文明的有力实证。

文章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ysfxyxb.cn/qikandaodu/2021/0408/558.html



上一篇:谁是最佳票友
下一篇:全球首台紧凑型超小转弯半径硬岩盾构在洛阳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